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案模板 >导航

听后感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01

听后感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

小编为您推荐了一些关于“听后感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的好文章,感谢你看完我的作品希望你喜欢这些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同样重要。

听后感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中的一些声响,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王老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验诗的意境。

一、展开想像,让诗歌丰厚起来

由于诗歌的语言很精炼,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去描绘诗中的意境,王老师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比如在理解黄叶告别大树的时候,王老师这样问学生: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说:黄叶轻轻地、慢慢地从枝头飘落,就像跳舞一样。学生的回答既形象,又充满了动感。特别是在理解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时,学生从丰收的歌吟里想像到:那里有农民伯伯的笑声,散发着阵阵香气,还有农民伯伯的汗水,小朋友们的欢笑声,小朋友们吃果子的声音这时,王老师巧妙地问道:小朋友们还会说些什么呢?爷爷,这果子真好吃!学生的回答是那样天真,而老师更是机智地抓住了话尾,说:哦,这是赞美声。

另外,王老师还在学习了五、六小节之后,问学生:除了这些声音,你又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一个个小动物仿佛就浮现在他们的眼前,于是,小喜鹊、小蚂蚁、小青蛙、小蜜蜂都走进了这辽阔的音乐厅,为美丽的秋天唱起了赞美的歌韵,也使课文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想像不仅活跃了课堂,更让诗歌变得丰厚起来。

二、耐心等待,让问题明朗起来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始终是那样的兴致盎然,而在理解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时,对暖暖的叮咛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开始,有学生说:那是因为大雁飞在天空,离太阳很近,太阳光照着很暖,所以是暖暖的叮咛。王老师马上意识到不对了,连忙说:它会叮咛些什么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哦哦,好,好,我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了!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要的答案,但王老师并没有着急,继续耐心地引导学生:什么样的叮咛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呢?学生似乎还是不太理解,一个说:它们会说明年我们还会回来的,你们要等着我们。看来,学生对叮咛的意思还是没有理解。于是,王老师问学生:叮咛也叫什么?叮嘱!一个学生插嘴道。是的,叮咛和叮嘱的意思是差不多的。那你知道大雁会叮咛些什么吗?一个学生说:它会提醒小动物们该做窝了,因为冬天快要来了。它让小朋友们多穿点衣服,小心感冒。它叫小松鼠多找些松果,准备好过冬的粮食。它让小青蛙快点挖洞。因为学生了解了叮咛的意思,回答也就精彩了。是呀,这些都是暖暖的叮咛。

我觉得王老师在课堂上能够不急不躁,耐心地引导学生去理解,等待学生精彩的发言,就像春天等待花开的刹那,是那样美好,那样沁人心脾。有时候,我们就应该拥有这种等待花开的耐心和信心,只要我们给学生机会,他们一定能还我们一个精彩。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三、精心预设,让课堂高效起来

在今天的课中,我觉得有两个地方值得商榷:

1、词语的认读:王老师出示词语后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然后指名分行读,这些都没有问题,也是循序渐进的。接着,王老师就让学生开小火车读,这时问题就来了,连着有三个学生读音不准,使小火车卡住了,显然学生对这些词语还是感到了生疏。然后,王老师把读音比较难的几个词语带读了一遍再开小火车,比前一次明显顺畅多了。所以,我觉得在指名读之后可以让学生齐读一遍,这样可以帮助程度稍差的孩子熟练起来,最后开小火车的话,可能读词语的节奏更有层次感。

2、延伸拓展:在学完全诗后,王老师让学生说说除了这些声音,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仅仅说出了小动物的名字,而没有展开,我觉得可以模仿课文中的某一小节来说,学着做做小诗人。当然,假如时间允许的话,甚至可以写上一段啊。

不过,这些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正确与否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如有不当,请王老师谅解!

另外,王老师的亲切、温柔给人一种舒适感,迅速而漂亮的板书让人心生羡慕,从容不迫的教态预示着成熟。正像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王老师今天的引领不就像是火种吗?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带领学生感受了诗中浓浓的秋情,给我们带来了一堂较为精彩的家常课。

听后感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2】

古诗教学很容易会上成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一般显得比较被动。洪榴老师上的《枫桥夜泊》这一课打破了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路清晰,重感悟

课堂教学的环节清晰而又流畅自然,从了解作者――初读古诗(包括检查预习)――读懂诗题――读懂诗句――体会感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渐渐地走进诗中,再现出当时的情境,学生好像变成了诗人一样去看、去听、去体会。洪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在预习时解决了字词的意思,在理解诗句时洪老师始终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来让学生对诗进行感悟,并且在描述景物时紧扣一个愁字,特别是听到那乌啼、夜半钟声,更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对愁字的学习也是别具特色:结合诗句的理解,眼前秋天的一景一物到了诗人的心中,让他更加忧愁,这样,学生在体会愁的字义时也牢牢地记住了字形。

2、在理解诗句之后洪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配合课件演示,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使学生仿佛变成了诗人张继,老师问张继:张继,这个夜晚你觉得怎样?张继,一个人在他乡的日子怎么样?张继,这个寒冷的夜晚,你站在桥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诗人张继那满腔的愁绪已经自然而然地到了学生心中,水到渠成地体会出来了。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洪老师在课堂上多次有意识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去理解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字词,而后又引导说光理解字词是不够的,还得把字词放入句中,去体会诗句的意思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朗读古诗时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感悟诗人当时的心情时老师这样引导有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成为诗人来体会等。

此外,洪老师在朗读指导、板画设计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里不再展开。

听后感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3】

3月10日,聆听了谭洪伟老师执教的《菩萨兵》一课,谭老师的教学设计能重组教材,由藏胞对红军情不自禁地赞颂几时见国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一句话入手,提问学生藏胞一开始是不是这么说呢?藏胞一开始是怎样对待红军的?抓住点题的中心句展开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设计也很合理,课件也做得不错(谭老师的教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只是整堂课从始至终学生都没能深入地走进文本。(这当然与学生课文没读透有很大关系,谭老师上午刚教了这课的第一课时,学生课文还没能读流利)我个人觉得:有这样几个教学环节还有待商榷:

其一:在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反动军队是怎样对待藏胞时,有学生回答说抢粮食呀;把地里的种子都挖出来带走啦,教师补充说烧杀抢掠,不少学生嬉笑一片。的确,课文讲述的内容离学生所处的时代太远,学生很难感同身受,但教师在这儿如果能很好地创设氛围(如播放一段烧杀抢掠的视频或出示几张图片的话),那就能比较轻松地把学生领进文本,也为后来教学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以及与红军尽心尽力地帮助藏民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二:在教学朱总司令说的这也怨不得他们这句时,教师没能引导学生感悟出朱总司令不仅没有责怪藏胞,而且还表现出深深的体谅。而是还指导学生读出着急的语气。

其三:在学习像种自己的地一样要让红军的种子~结果这句时,教师没能引导学生想象红军是怎样尽心尽力地帮藏民种地的,进行说话训练,而是要求学生用尽心尽力造句(学生造出的句子内容肯定离文本远啦),结果把学生引出了文本。另外,在引导学生理解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含义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而不是一带而过(这句是教学难点)。要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理解:红军是怎样帮助藏民的?藏民看到红军这样帮助他们又会怎么想?让学生先同桌说,再全班交流。

最后,从解读文本考虑,一定要告诉学生藏民都笃信佛教,而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敬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

谭老师最后的拓展设计相当好,把我们共产党人好比是种子这段文字出示出来,如果能配上一首歌颂党的藏族民歌,那学生的情感就会被充分调动出来了。

听后感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4】

今冬的暖意体贴地围拢着我们,那种融融的温情遍布全身,久久不散。

就在这样暖暖的清晨,一位自信的老师站在孩子们中间,脸上带着甜甜的笑,给我们的心灵也带来了一份深深的感动。她所执教的课文《军神》是那样精彩,使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名字丁美君。

《军神》这篇课文赞美了将军刘伯承,讲述的是战争时代的事,其内涵十分深刻。

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

但是,丁老师凭借着精心的教学设计拉近了我们和战争的距离,让我们感悟到了遥远的情感。

一、激情导入,认识英雄。刘伯承这位将军有许多事迹,师生通过交流,认识了这位伟大的人物,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重点理解。语文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丁老师先请学生通过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请学生自由朗读写刘伯承的段落,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然后让学生谈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重点,理解文章。

三、借助媒体,形象感知。当学生谈到刘伯承在手术台上的表现时,丁老师播放了电影《青年刘伯承》的片段,电影中刘伯承抓破白垫单的青筋暴起的汗如雨下的手令人印象深刻,学生被震撼了,他们的感受也随之加深。这时,丁老师不失时机地请学生再读课文第17自然段,学生不由自主地带入自己的钦佩之情,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进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四、注重品读,增强感悟。丁老师请学生在文中找出沃克医生做手术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让他们在读中议,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教学难点就在老师激励唤醒,就在自主探究,就在品读中突破了,整个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军人是不平凡的人,而军神则是不平凡的军人。刘伯承从一个平凡的人变成军人,再成为军神,经历了多少磨练啊!同样,想要成为一名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是需要悟性,需要主动的思考,需要不懈的追求的。丁美君老师做到了,并继续努力着。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大步跟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听后感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5】

《石榴》一课,作者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时,吴老师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在教学第三段中的石榴颜色变化时,

教学时,吴老师出示实物舆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皮儿,观后交流感受。在教学第四段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吴老师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接着,吴老师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的诵读是比较成功的。

另外,本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吴老师出示了很多水果图片,让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介绍一下自己所喜欢水果的颜色、样子和味道,并写成一段话,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听后感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6】

今天,我通过网络聆听了孙国福老师执教的《掌声》,感慨万千。孙老师的课就像一首清新明快的小诗,给人以情的熏陶,美的享受。整堂语文课里学生的生命得到了飞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下面就谈谈这堂课给我的几点启示:

一、以情贯穿全文,以读感受爱意。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这样一个情感主题,老师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也没有喋喋不休的串讲,有的只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交流。

二、努力构建生生、师生民主、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民主、自由、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形成对掌声的独特理解。人人需要掌声,懂得把掌声奉献给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掌声永远在我们心中。

愿以后的语文课也能像孙老师这样洋溢着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听后感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7】

听一节课,就像读了一本新书,从中收获颇丰。

首先,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教学设计非常合理,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师的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十分出色。听了让人感觉是一堂好课。

其次,我从这节课中,感受到讲课老师在讲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备课备得仔细,课件做得实用而美观。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学习的地方,我认为每讲一课,教师要深入进去,要深挖教材,要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把课讲好。

最后,我也从这节中感受到几点,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的地方:在教文包诗时,重点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后,要对诗进行理解,但不要像讲古诗一样,而是通过理解课文来理解诗的意思,课文重点抓住了,学生真的理解透了,诗的意思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

另外,在讲古诗时,指导学生朗读出感情时,要注意速度,还要注意停顿,对诗的停顿,教师可通过课件来展示给学生,强调出诗的停顿,让学生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