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案模板 >导航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时间:2024-09-11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美术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篇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①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

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1.6181:0.618)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实战演习

(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4、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②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③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讨论和思考: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6、小结: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7、备用资料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篇2

课题:外国雕塑艺术欣赏

课时结构:1课时 高中美术教案:外国雕塑艺术欣赏

教学目的:

1、了解外国古代、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高中美术教案:外国雕塑艺术欣赏

2、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增长外国雕塑艺术欣赏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外国雕塑艺术欣赏审美观念。

3、提高学生对外国雕塑艺术欣赏艺术品的语言表达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介绍古代希腊、罗马雕塑的艺术特点和近代罗丹雕塑。

2、我们对雕塑艺术的看法。

教学难点:

如何欣赏分析雕塑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请c同学提问。高中美术教案:外国雕塑艺术欣赏

(一)、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有同学知道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古埃及、古印度、古代希腊、罗马、两河流域等。

教师:古文明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引入课题。

(二)、介绍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

学生: a同学介绍古代希腊雕塑艺术的特点。

多媒体:介绍希腊雕塑图片欣赏。

教师:补充介绍希腊雕塑艺术。

强调希腊神话雕塑的情节性、表现力。

2、希腊雕塑裸体特点。

3、希腊雕塑创造了理想的典型的美的形象。

学生:b同学介绍罗马雕塑艺术的特点。

教师:补充介绍罗马雕塑艺术。

罗马雕塑的继承性。

罗马雕塑生动的个性特点。

多媒体:介绍罗马雕塑艺术图片。

小结:希腊雕塑和罗马雕塑比较:

学生:谈谈感受

(三)、文艺复兴雕塑《大卫》欣赏。

(四)、介绍近代外国雕塑艺术。

1、图片欣赏:《伏尔泰坐像》、《马赛曲》

2、教师:罗丹介绍

多媒体:罗丹作品欣赏,重点是〈加莱义民〉

学生:谈谈感受

介绍布郎库西、摩尔等雕塑家作品。

学生:谈谈对西方现代抽象雕塑的认识。

(五)、d同学谈谈秦始皇兵马俑与希腊、罗马雕塑的不同特色。

(六)、c同学提问。

下节课安排:

一部分同学动手制作泥塑,一部分同学写生活动。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篇3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辨析意象艺术为主要内容来讲解的。

2、学生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与联想能力,但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仍单一、稚嫩,本课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针对学生在绘画中不会通过特定的形象来准确的表达思想这一弱点,对美术作品中常用的象征性手法进行了介绍,并鼓励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进行尝试。

二、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本课是具体了解认识和了解三大美术类型之一的意象艺术,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并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学会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方法采取对比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转换观念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观点与视野对意象艺术作品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感悟艺术,用意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思想等。

3、情感价值观: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感悟,增长知识,培养对意象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

制作PPT幻灯片。

五、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马蒂斯夫人像》

虚拟情境,在美术馆两个观众在欣赏《马蒂斯夫人像》。

甲说:“这画太难看了,一点也不像,我不能接受,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表现人物肖像,这就能成画家了?这样的作品那我也能画!”

乙说:“哎,你这都不懂,越怪诞越看不懂,这才叫艺术!”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

2、教师对他们的对话进行分析,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这幅画是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名叫《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的代表作。

第一个学生把“像不像”当成了判断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因为他不太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用“像不像”去评判作品也是很多人存在的审美误区。第二个同学只说出了表象,也没能真正理解意象艺术。

《马蒂斯夫人像》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画家在对着模特写生时,加入了自己对画面构图的设计,对人物的理解,对色彩的运用,而不是对客观对象机械的照搬。头像背景冷暖色块的对比,脸部的色彩组合,大红的上衣,特别是脸部中间那道绿颜色,起到了重要的平衡画面效果。这与《蒙娜丽莎》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蒙娜丽莎》是具象作品,严谨的技法、柔美的画面,写实的人物。《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作品,用笔大胆、奔放、狂野,色彩绚丽。展现给观众视觉的冲击和丰富的想象。

[设计意图]创设人物对话情景,直入主题。并运用PPT课件中的图片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参与思考,更直观的认识、了解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什么是意象艺术?

“意象”有“意念之象”或者说“意念之象”是艺术家所感到的 或想象的要表达的事物。和“实像”是相对而言的。

让学生欣赏本课的《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不同的地方,从而找到什么叫意象艺术。意象艺术是对物象加以简略,对其富有表现的因素容纳作者的思想,形成概括的艺术形象。

让学生试述实景和作品的不同,以及对作品作出初步评价。

2、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让学生了解美术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更可以表现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艺术家的感觉和意图越独特,越强烈,其形象就可能越是与众不同。

课件媒体展示《内战的预感》(油画)达利

《内战的预感》局部很真实,它属不属于意象?这样的置换组合的.形象我们还能说出哪些?这幅画表达了主观世界的哪方面?学生讨论使学生感受意象艺术的表象特征——怪异。

《鹌鹑图》 (中国画) 朱耷

意象艺术的怪异与艺术家的观念是怎样的关系?观察朱耷画中的鸟和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是动物的表情吗?朱耷把自己以鹌鹑自喻,并非自己的样子长得象鹌鹑,而是借画家笔下鹌鹑的神韵抒写自己孤傲冷漠的精神状态。

“作者觉得对事物客观的描绘已不能满足创作的需要,这时就要通过变形、夸张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意识。”

教学活动随着这些有趣有意义的问题展开,这种提问是发散式的,调动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激发思维,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使教学生动活泼,并达到对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对意象艺术作品的理解,体会意象艺术怎样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

(三)理解与探究

1、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意象”是与“写实”相对而言的。

2、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意象表现性美术的两个角度

(1)是从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的角度。

(2)是从艺术家根据“我想”表现的意图的角度。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油画《呐喊》 作者 挪威画家 蒙克

请学生说出对作品的感受。

蒙克使用动荡的弯曲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大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色彩给人深刻的触动,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的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背景,仿佛这呐喊直接冲着观者,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教师引领学生从画面、线条,色彩,形象处理等美术语言角度分析作品,了解意象艺术表现手法。并结合画家独特的经历,让学生更深层的感受意象艺术,理解画家对画面的主观处理。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星月夜》(油画)凡高

运用分析《呐喊》的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讨论探索中鉴赏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层、全面的剖析,感受画面中蕴含的意境,体会画家的心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体会意象艺术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与争辩,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对“意”与“象”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意象艺术的特征,挖掘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对具体作品深入、全面的剖析,从而学会怎样真正去读懂一幅意象作品,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并抓住这个点深入挖掘拓展,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现实物象作用于心灵,经过艺术的创造成为意象的语言,构成心物一体的意象世界。

3、意象艺术在生活中的体现

列举生活中校徽、标志、服装的样式,以及我们对线条、颜色的感觉等意象艺术表现形式。以变形金刚的标志为例,说明人脸的变形和夸张。也增加了趣味性,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踊跃发言,根据身边的事物展开联想,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意象艺术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身边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拉近和意象艺术的距离,消除艺术的神秘感。让学生感觉到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进一步加深理解意象艺术的特征。

(四)拓展与小结

1、教师让学生用意象艺术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如欢乐、痛苦、激动、害怕、恐怖等)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意象绘画练习。体会意象艺术的特点。

2、展示评价

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教师做最后总结。

(1)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述自己的创作构思,展示学生作品。

(2)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解释,谈谈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运用意象艺术的语言的。

3、学生欣赏部分艺术作品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给学生极大的自由发挥与联想空间,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简单地画出图例,阐述自我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肯定学生尝试的结果,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同时激励全体学生,激发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提高审美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意象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画的笔法分类,掌握中、侧锋以及顺、逆笔用笔的技法,能够通过控制用笔,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并加以实践和练习,增强关于中国画笔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学习中国画的兴趣,提高美术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画的运笔方法。

难点:能够灵活控制运笔,营造丰富的画面效果。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播放大师和机器人画国画的视频片段,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

仔细观察人手和机械手臂的不同,说一说为什么机器人画出的国画有种僵硬、死板的感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画讲究用笔用墨,需要靠手指、手腕、手臂甚至是气息、心境的配合来控制运笔,才能画出气韵生动的国画作品,里面学问可谓是博大精深,非一日之功。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走进这魅力无穷的国画世界,感受笔墨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画的笔法》。

活动二:描述分析

1.笔法

展示《洛神赋图》《太白行吟图》局部,提出问题:

(1)人物衣纹的线条有何变化?(粗细、长短变化等)

(2)这两种不同的线条画出的物象给你的感觉有何不同?(刚柔、疏密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画面中的线条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富的变化,是因为他们的笔法不同,所以营造出不同的画面效果。

2.中国画的运笔方法和特点

教师出示一系列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

(1)从这些画作当中,可以发现哪些不同的线条?(有的线条挺拔有力,有的墨色浓淡不一,有的自然浑圆,有的枯老、受挫)

(2)教师请学生拿出纸笔,在纸上进行体验:

大家尝试画一下刚刚发现的线条,看看运笔的方向和笔管的角度有什么变化?(笔管垂直,线条流畅;笔管倾斜,墨色丰富;从左往右运笔,线条自然浑圆;方向反之,线条枯老)

(3)整支毛笔沾水,分别用笔尖和笔腹蘸墨和蘸水,在纸上自由行笔,看看这时候的墨迹又有了怎样的'变化?(笔尖蘸墨,笔腹蘸水,色阶变化丰富)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笔管与纸垂直,勾出的线条柔韧有力,这是中锋用笔。笔管倾斜,能画出大片的墨迹,墨色变化丰富,这是侧锋用笔。绘画时从左到右运行,笔痕略斜是顺笔技法,是一种顺畅流利的用笔,产生自然、挺劲、圆浑的特点。反之进行绘画则是逆笔,它画出的效果是枯老,受挫。画家通过用笔,控制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刚柔、疏密的变化。而在蘸墨时,需笔尖蘸墨,蘸水时,吸水要用笔腹或笔根,使笔中所含墨与水分清位置。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以菊花为例,示范并讲解中国画的用笔方法:

1.用中锋蘸淡墨勾花瓣,浓墨点花蕊;

2.侧锋画出富有浓淡变化的叶子;

3.顺逆笔穿插枝干,勾画出叶筋;

4.上色,完成作品。

活动四:实践展评

1.请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临摹一株菊花,注意体会中国画的笔法,实践时间为15分钟。

2.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笔法的组合。

3.完成作品后,举办“秋日菊香”展览会,请学生自愿展示作品。

4.其他同学从造型、笔法等方面,互相评价作品。

(如《秋菊》:造型简练概括,中、侧锋结合,墨色丰富。)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谈一谈本课收获,并进行情感升华:笔法是中国画的基础,画家运用不同笔法画出不同性质墨线,来揭示其内在精神和自身的思想感情。大家平时也要多感受中国画的魅力,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课后请学生搜集中国画的墨法的不同之处。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画水墨,彩墨画法的技巧特点,学会欣赏国画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2、学习中国画写意丝瓜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大提斗笔)}、调色盘、纸杯、毛毡、A4生宣纸。

2、教师用具:文房四宝一套、丝瓜范画一张、步骤图一张、吸铁石若干。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瓜果的技巧。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是笔墨技法和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我们在很久时已学过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紫藤和螃蟹等种类,今天,老师准备来教同学们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丝瓜。(板书解题:中国画--丝瓜)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知道丝瓜什么时候成熟吗?(指名回答) (--它是夏季的时候成熟)

(--炎炎夏日,碧绿碧绿,大大小小的丝瓜吊在浓浓的绿荫里,显得分为美观。丝瓜的末端一朵朵的小黄花,像天幕上的星星一样分外吸引人。在中国漫长的绘画史上有很多大画家就喜欢画丝瓜,不仅因为它适宜国画的水墨表现 ,而更在于它负载着一片浓浓的田园诗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画--丝瓜的画法吧!

2、读画

丝瓜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田间地头,超市菜场都能看

到。今天我们就来 学一学齐白石老先生画的丝瓜 (出示范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丝瓜图,看看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瓜叶、瓜身、藤蔓、瓜花)。再看看瓜叶有什么特点?瓜身又有什么特征?藤蔓呢?(--瓜花有大有小,有淡、有浓、花有全开的花、半开的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没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开的花,菊枝干劲有力地衬托着叶和花)。而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由圆圆头的椭圆形组成的。

②再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齐白石老爷爷的《丝瓜图》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先中锋蘸藤黄点花瓣,再换斗笔侧锋画出瓜叶,未全干时狼毫笔勾出叶脉,长锋笔画藤

③写意蔬果的技巧特点

写意蔬果使用生宣作画。讲究用笔筒练流畅状物形神兼备。其作画程度不像工笔画那样。把色、染步骤分得那么清楚,往往根据绘画艺术效果的需要,综合勾、皴、擦、染、点等手法表现对象。而今天所学的“丝瓜”为小写意画、下面看看老师是如何所画它的!

3、作画步骤

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丝瓜的花和叶,均需藤蔓撑托,须掩叶、叶则映枝。画法一般先画瓜身,后穿藤蔓。而后添叶,也可先画丝瓜,次画叶,最后穿藤蔓。以自己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师示范画后板书]

②画藤蔓: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后板书]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

③画丝瓜:先用毛笔饱翠绿色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中锋一笔画出,局部可以补笔。[画后板书](出示分步步骤图)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蔬果画的最基本的技法特点。

4、带领学生临摹

定位:也叫布局。就是要把这2丝瓜安排在画纸的适当的位置上。可先用铅笔轻轻的画个大概,以便掌握整体。

画花:用狼毫小笔蘸浓墨从花心往外画枝:用笔可曲可直,

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画叶:用大白云湿毛尖蘸少许的墨在盘中间调几下(可调少许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画叶(这样画出的一笔,就有深有浅,墨色比较活,五笔画叶)

画瓜身:斗笔蘸翠绿,中锋由上而下顺势画出。

四、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六、布置课外学习

欣赏以丝瓜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表现丝瓜的,如有时间也可以写生或者临摹一幅菊花写意图。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篇6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

2.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传统工艺中的陶器。(出示课题)

1.陶器的产生: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器:有罐、鼎、鬲等;

饮器:杯、角、觚(gu)、(gui)等;

食器: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

?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介绍《人面鱼纹盆》)

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

(介绍《舞蹈纹盆》)

三.本课小结。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特点,由于西方雕塑的引入,对传统雕塑经验的研究与继承。

2、从城市大型雕塑的兴起,了解大型纪念性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

3、通过对部分架上雕塑作品的分析,了解雕塑对不同材质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大型雕塑与架上雕塑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2、结合实际,对当地公共性雕塑作品的主题、表现特点,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讨论,以加深对大型雕塑特点的了解。

课型:新授,鉴赏。

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听、看、想、讲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乡有哪些雕塑?你在哪见到有雕塑?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新课:

1、初步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原因:传统雕塑发展的断裂,西方雕塑观念和表现技法的引入。

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3、鉴赏:大型泥塑《收租院》

播放图片投影,引导讨论,为什么说《收租院》是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成功试验?

小结: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生动、深刻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在这组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4、架上雕塑

你最喜欢哪个雕塑?它有什么雕塑语言特点及吸引你的地方?

了解王合内(1912年—2000年)(女),原籍法国。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1929年入法国尼斯国立学校专攻雕塑,1933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深造。1937年在巴黎与中国留学生王临乙结婚后来华定居,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于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地。抗战胜利后定居北平,任教于北师大,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长动物雕塑,作品有首都机场广场雕塑《中国人民欢迎您》、《小鹿》、《小马》、《猫》等。

5、城市雕塑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兴起、意义、成就与问题。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发言。

三、小结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大型泥塑《收租院》对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试验。

四、布置课外思考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第1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介绍笔、墨、纸、砚的特点,通过赏析不同发展阶段和领域的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使学生认识到古代人民留下的璀璨艺术遗存,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将学生的情况分析如下: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学习中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

能够深入的了解事物的细节,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不同的美术鉴赏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品。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笔、墨、纸、砚的特点,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认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色,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过程与方法:赏析中国画不同发展阶段和领域的作品,掌握欣赏中国画作品的方法,形成综合审美感知体验,促进审美活动个性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中,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文化内涵,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达成审美情感的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本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理解中国画要表达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特色。

难点则是:如何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着重理解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法、联想法、交流合作讨论法等。

六、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笔、墨、纸、砚、多媒体、图片等。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为此我将展示:CCTV《水墨篇》的公益广告,学生观看,同时我会讲述:古代文明通过灵动的水墨与现代社会有机串联,很好的诠释了“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疆”的哲学神韵,展现了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由此引出课题《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

环节二:交流探讨,直观感知

(一)整体感知国画独特魅力

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所以我将采用讲授法与展示法将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绘画为什么被称为“国画”?对中国画了解多少?

为什么毕加索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呢?学生回答,我讲授:中国画将中国文化中的诗、书、画、印融会在一处,彰显浓厚的文化底蕴。

造型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内外相融,自由抒发胸臆,寄托高尚的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加深对国画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信心。

(二)感知文房四宝

基于对中国画的整体感知,接下来我将继续展示“文房四宝”的实物,引导学生运用多思维视角去思考以下问题:这些绘画工具是画哪类绘画形式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国画颜料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从工具特性方面思考回答,我会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了解“文房四宝”是泛指中国书法绘画常用的工具材料,早期是以产于浙江湖州的湖笔、产于安徽泾县(唐朝时属宣州)的宣纸、产于安徽的徽墨、产于广东高要端溪的端砚最为著名,而中国画颜料又分为矿物质色与植物色,取之自然。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笔、墨、纸、砚的特点,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环节三:赏析作品,形式分析

(一)气韵生动

而后,展示《泼墨仙人图》,师生共同赏析思考:泼墨仙人图这幅作品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总结:画面描绘了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

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让学生感知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强调造型传神、气韵生动,形成综合的审美感知体验。

(二)笔法与墨法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泼墨仙人图》,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幅作品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表现手段?还知道哪些表现手段加已说明。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结合作品讲解:《泼墨仙人图》运用了没骨的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画面墨色淋漓,笔笔酣畅,呈现出一种新颖又独特的面貌。

除此之外中国画的表现手段还有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以及泼墨、泼彩技法等。引导学生体会用笔墨表现形象的方法,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

(三)诗书画印

最后,我会展示王冕的《墨梅图》,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王冕的题诗抒发了什么情感?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讲述:画家以淡墨画梅花,不求人赞美色泽艳丽,只求把高洁的清香流满人间的文人情怀。

同时将墨梅图衬托得高雅无比,也道出了画家清高豁达的内心,给观赏者以高雅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享受。而后继续提问画家在画作题诗是想要表达什么?体现出古人什么样的美学追求?学生合作探究,寻找答案。

教师总结:宋元以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逐渐形成,也使得中国画的文化气息越发浓重,体现了古人追求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而使学生感受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

环节四:自主探究,总结领悟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多媒体展示两幅作品: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墨葡萄图》,引导学生比较两幅作品在题材、画法、内容、墨色与笔法上的不同,深层次的感受两幅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特色。学生对比回答。

我做最后总结:引导学生了解,《富春山居图》画面以水墨或浅绛作画,淡墨干皴,富于变化。画家没有过多细微描绘物象表面,而是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而《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纯以水墨写葡萄,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

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从而使学生了解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

环节五:总结评述,拓展延伸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从国画工具材料、表现手段、赏析方法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的认识。

最后,鼓励学生课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与评述,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陶器,及其纹饰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欣赏与分析,感受陶器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对陶器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认识并了解陶器中的彩陶,感受陶器之美。

教学难点:对彩陶纹饰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欣赏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上图的三张图片,大家能说一说这上面的三张图片是什么呀(看生活中的陶器,放三张图片,例如绘画写生时候的陶罐,博物馆中的人面鱼纹盆,生活中烧制中药材的陶罐,让同学们熟悉陶器)陶罐,陶盆总称为陶器(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陶器盆和陶罐,是什么呢?对就是陶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器)

2.讲授新课:

(一)陶器常识:(讲道陶器,首先老师又一个问题了,陶器使用什么做的呢?泥土和水)今天我们来重点讲授陶器中的彩陶

(二)彩陶(从纹样,构图,色彩,用笔技法讲授)图片展示

(1)欣赏《人面鱼纹盆》(让同学们通过从纹饰,色彩观察)

造型:结实敦厚作画地点:盆内壁

色彩:红、黑色

纹饰:人纹和鱼纹相结合了,产生了一种新的纹样,人面鱼纹。

用笔技法:简洁

绘画内容:人面之间有两条鱼在游动两条小鱼相互追逐,如果盛水的话,是不是像小鱼在水中嬉戏呢?

(2)欣赏《彩陶瓮》(同学们说说看)通过老师上面带领同学们欣赏的人面鱼纹盆的方法,现在同学们欣赏下这个陶器。造型:圆浑,饱满

作画地点:瓶身上半部分

色彩:红、黑色

纹饰:几何纹样,外侧为锯齿形装饰,肩部为菱形连续纹样,犹如一个华丽的大披肩,正面俯视是以瓶口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适合纹样

用笔技法:简洁,大胆

总结:不管以什么造型呈现出的陶器,都反映出当时劳动人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热情。

3.巩固提高:

对陶器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同学们看上图)观赏从彩陶的地点时大家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同桌)

作画地点:大部分内壁和罐子的上部分(提问:为什么只在这些地方有画?)

4.小结作业:去网上找些你喜欢的陶器上的纹饰,下节课带过来和大家一起欣赏。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篇10

教材分析:

笔对于学生,是最常见的学习用品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笔,这些笔无论在外形和功能都十分受学生喜爱。本课《笔的世界》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设计·应用”的天地,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设计,并设计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而在第10册《杯子的设计》一课中,学生对于设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的宗旨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设计与生活用品的紧密联系,学习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认识到设计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作出更有创意的作品,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善于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笔基本结构和功能,学会观察和分析笔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2、技能目标: 学习简单的设计方法,能够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笔。

3、情感目标: 养成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要以人为本。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笔设计的两大原则—实用和美观,学会画简单设计图设计笔。

2、教学难点:了解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从美术的角度对笔的外形进行设计,结合实用性原则设计出造型新颖独特的`笔。

3、注意点: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要单方面强调笔的功能如何现代化、科技化,而是要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考虑,思考笔需要进行哪些改良,在保证基本实用功能的基础之上对笔的外形进行美观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发现笔的变化美

1、猜一猜 :“笔”字的构成:竹字头和毛组成,既是我中国古代的毛笔。

2、看一看 :展示收集的各类笔:毛笔、鹅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水笔等,展示一个笔的发展历史。

3、小结揭题:从最古老的毛笔到现在的笔,笔的外形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各种改变。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笔的世界,和笔来一次亲密接触吧。

二、探究分析——感受笔的造型美

1、寻找笔的内在美,既笔的基本造型及最重要的功能

① 拆一拆:在实物投影仪上拆一支笔,以此让学生了解笔的基本构造。

② 智力闯关:

问题一:除去外壳之后笔剩下了什么?说明什么?——笔芯,基本用途:书写

问题二:笔盖、按钮有什么用途?——出笔芯

问题三:橡胶、笔杆上的凹凸变化是为了什么?——防滑,书写的舒适

③ 小结、不管什么笔,去掉外壳,你会发现书写是笔最主要的功能,而一切外在的形状和功能设计都是为这一点服务的。

2、探究笔的造型美,尝试笔不同外形的变化

① 加外形:笔外形的创意设计(给上一环节拆出的笔芯增加外形)

(根据摸到的物品进行笔外形的设计)

如:针筒、口红——他们形状上有什么共性?怎么设计?

水果(苹果、香蕉、小西红柿)香蕉可以,小西红柿不可以,苹果太圆怎么办?切成瓣就可以了。(苹果可以现场切开,进行展示)

② 小结论:笔的造型美是遵循一定得原则,也就是设计建立在笔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设计。色彩要和谐、整体。

三、探究笔的功能美

1、加功能:设计计算题:(为上一环节的笔增加功能)

① 加法:了解笔的基本结构之后,通过功能相加对笔进行多功能的设计。 (播放图片算式)

铅笔+橡皮=?

圆珠笔+日历=?

(播放几张多功能笔作品)

② 减法:纠错示范

说一说这支笔设计的好吗?为什么?

小结:笔的功能主要是书写,增加的一些功能主要目的也是为此所服务的。

四、综合探索——造型美与功能美的结合

1、看一看:欣赏优秀笔的设计:分别从大师、老师、学生的作品切入,拉近学生与设计的距离感。

2、说一说:说一说这些设计好在哪。为上面的知识做一小结,为学生整理下设计思路。

五、实践探究——“不走寻常路”笔的设计

1、创设情境:宁波北仑贝发笔业有限公司征集“不走寻常路”笔的设计方案。

2、创作:(反对盗版,支持原创!)

① 创意:独立设计一款外观新颖、功能独特的笔。

② 绘制:作品的大小用厘米图示表示出来,并写上设计说明

3、评价:

① 展示:把自己画好的笔剪出来,挂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笔架上,进行展示

② 评价:挑一挑:挑选你最喜欢的一支,说一说为什么?

改一改:说说哪一支笔你认为需要改良的?为什么?怎么改?

教师总结:设计的魅力就在于创新,服务于社会,提高人们生活的品质。

要设计出优秀的作品,要学会观察,勇于尝试,这样每一位同学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

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