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案模板 >导航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

时间:2024-10-24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感受他不让害怕压倒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3、培养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学生从小受到不怕困难,自觉磨练意志的教育。

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猜一种运动方式。(一条一条说)

提示:

①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②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器械。

③运动主要靠腿部力量,适于穿运动鞋。

求助①“电话”求助

方式②降低难度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质疑:谁登山?登山干什么?登山途中发生了什么?

解疑:齐读全文,自读自找。

设计目的:划分文章的段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直插重点段落第二段。

(1)学习2一l3自然段

①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是一条“太窄、太危险”的小路和列宁走小路的原因,为下文真正理解这条路的“险”和列宁为什么选择“险”路的原因做铺垫。

导读: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小路跟前,巴果茨基说:“你看看,是这样的路。”

②课件演示:(山图片)

总结出:侧面看山:路宽只能容一只脚。(太窄)

仰视山:一边是峭壁(高而陡)。(太危险)

俯视山:一边是深渊(深)。

③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让学生体会出文中描述小路“险”的程度。

④情景假设:如果是你,看到这样险的山,还敢从这儿走过吗?(不)

因此,巴果茨基用肯定的语气对列宁说:“你不能从这儿过。”联系第一段分析巴果茨基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自析)

(2)学习14——16段自然段。

①列宁是怎样做的?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在表演时注意体会以下字词含义区别。

贴移碎

靠走碎小等……

②课文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

情景模拟: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吗?

(可找来两条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墙壁,凳下面为深渊)

学生熟悉钻研“剧本”,想想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③重点抓住:列宁停在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大声喊:“往回走!”

教师趁机导入:“他站立了几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怎么才能战胜自己这种害怕的心理?学生自想、自说

再导:哪一个词说明他战胜了自己,经受住了考验?(不慌不忙)

学生体出会列宁他那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此时突破重难点,理会人物超人的意志品质。

(3)学习l8自然段

当列宁战胜了自己,勇敢地走过了峭壁与深渊之间的小路,登上山顶时,他觉得此时看到的日出……

学生自己品读,用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看到日出美丽和壮观的景象,体会人物无比喜悦的心情。

3、学习第三段

承接上文:日出已看完,列宁和巴果茨基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走大路。列宁又是怎样选择的?为什么?

(1)扩写:列宁第二次走险路,课文没有作叙述,只用了“毅然决然"一词进行了概括。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2)出示表格(笫二次与笫一次走“险”路的不同)对比,领悟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小结:列宁正是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了他所说的话的含义。

三、总结:(结合板书)

1、列宁面临三次选择:

①为了看日出,赶时间,列宁决定走险路。

②列宁走到最险的地方,停下来,……继续走。

③下山时,列宁再次选择仍旧走险路。

2、这三点无一不说明列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巩固练习

1、议一议: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锻炼过自己的意志?

2、讲一讲:让学生处理好锻炼自己的意志与盲目冒险的关系。

3、实践活动:开展“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活动。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体会使者是怎样找准事情的关键,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自己试着用工具书解决)

2、学生自主识字,理解词语。

3、小组内交流识字、解词情况。

提个醒:哪些生字易写错?如:“配”左边不能写成“西”。哪些生字易读错?如:“蕃”读“bō”,不读“fān”;“拴”读翘舌音。

使命: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责任。课文里指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长安求婚。

许配:由家长做主,跟某人订婚。课文里指唐朝皇帝把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认读情况,大家相互帮助正音。

5、同桌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通顺,不加字、不减字。

6、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皇帝向使臣们出了哪三个问题?分别在课文哪些段?

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讲了一位聪明的使者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善于动脑筋,急中生智,圆满地解决了三个难题,促成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美好的姻缘。通过学习,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动脑筋,做个聪明的孩子。

三、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五、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赵老师教案网 wWW.zJAn56.COm]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者:的人遇:董遇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说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日:一天。时:时令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交流。老师点拨。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看书呢?

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而要借用你的“余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在古人勤读的名言中结束本课。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三国志的作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 篇4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垃圾,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别人有事情找你父母,父母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情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样的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面。

第二、三课时习作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情,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情,也可以是烦恼的事情、难受的事情……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是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 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 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 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师出示课件,讲述一个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选择、自主交流

1. 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2. 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练说

3.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

4. 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交流。

5. 学生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要求:语言准确、清楚、连贯,态度大方

6.评出最佳发明家、最佳资料员

三、自查,同桌再次互说

1.生针对自己的说再次修正,并给同桌说,纠正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

1.生自读写作提示,说说这次作文写什么?

(写综合性学习的发现、或活动过程、或心得体会)

2.师引导:

注意: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不能全抄资料。

二、自己书写

三、同桌互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自改、互评

1.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看看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并用——勾出好词好句。

2.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词句。

3.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诵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指出写得好的地方。

二、同桌互改、写评价语

三、师总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四、请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说说谚语的意思

二、交流自己知道的一条谚语的意思

三、自己背、同桌背、集体背

四、交流自己搜集的气象谚语

展示台

根据展示台的要求自己准备,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展示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交流仿生学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弄清楚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课前准备:

PPT课件、蝙蝠和雷达图片各一张、三次试验表格。

教学过程:

出示蝙蝠、雷达图片引入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器,它们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通过研究蝙蝠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么蝙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引起了科学家对它的关注呢?它夜间飞的本领有多强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蝙蝠夜间飞行本领强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汇报感受、体会。

3、用关联词:即使.....也......,造句。

师: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强,到底靠的是什么呢?难道说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够看清楚夜间的所有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开始做什么?(试验)

三:出示课文4到6自然段内容。(合作、交流)

师:1、为了搞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汇报

3、谈谈三次试验结果证明了什么?

4、理解“配合起来”,对比读句子: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科学家三次试验证明蝙蝠是靠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它的耳朵和嘴是怎样互相配合的呢?

四、出示课文7自然段。(PPT)

1、齐读第7自然段,画出蝙蝠飞行过程的句子,体会蝙蝠飞行中耳朵和嘴的互相配合。

2、学生汇报找到句子及体会。

3、借助PPT图片来理解一下超声波。

4、让学生画蝙蝠飞行的示意图并说说蝙蝠的飞行过程。

5、角色扮演(请三个同学出来演示蝙蝠飞行过程)。加深学生对蝙蝠飞行过程的理解。

五、探究原理,解读雷达。

1、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雷达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默读第8自然段,读后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体会。

2、学生汇报体会。

3、学生写出雷达工作示意图,并讲解雷达工作的过程。

4、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5、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而使得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地飞行,假如有一天,蝙蝠和飞机相遇了,它们会说些什么话呢?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6、请学生汇报。

六、交流仿生学资料。

师:1、课前老师叫同学生收集了仿生学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一下你们找到的资料吧!

2、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找到的资料。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可见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发现秘密,长大了发明出新的东西为人类服务。

作业。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从大自然中得到什么启示,想要发明什么呢?以:我想发明......”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

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

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方法】

讨论式、电教辅助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民间故事的特征

二、检查课后练习四、进行正音

渔yu锡xi撬qiao魔mo耸song桅wei唆sou吻wen

三、板书课题,解题并介绍《天方夜谭》

四、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结构

1、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2、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3、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

1、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

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

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

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

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

结合练习三,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学生朗读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

七、分角度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1、归纳本文的寓意

2、分析渔夫同魔鬼的对话描写

3、准备“正义战胜邪恶”的有关故事。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记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2.认识一些俗语,知道它们的意思,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

3.通过读句子,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并能在口头和书面中合理运用。

4.按笔顺规则写几个本单元的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5.阅读欣赏短文《恐龙》,了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生存和灭绝的时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6.语文生活,通过融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为一体的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讲文明、讲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词语、俗语、关联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运用。

2.阅读欣赏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3.通过社会小调查及相应的习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文明、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组织社会小调查,进行专题讨论,指导习作。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第一组是ABB型叠词:油光光香喷喷圆溜溜甜津津

第二组是AAB型叠词:软软的细细的湿湿的青青的

3.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例1:白花花金灿灿

例2:高高的胖胖的

4.选词填空。

白茫茫甜津津灰蒙蒙

()的天空()的葡萄()的雪地

清清的黏黏的韧韧的

()的柳条()的河水()棉花糖

5.你能照样子说吗?

如:胖乎乎的脸蛋黄黄的麦子

二、词语超市(俗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纠正,指导再读。

3.认识俗语: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多是劳动人民从生活经验中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

4.说说你知道(本题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例:敲边鼓

意思: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造句:小林是我的好朋友,很多事情我一出马,他就给我敲边鼓。

5.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三、读读想想。

1.投影出示句子,读一读。

2.说说带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说,老师补充,边读边议,认识关联词语的作用。

“不但……而且……”和“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尽管……还是……”表示转折关系。

3.选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话。

4.你还学过哪些关联词,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四、作业。

搜集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提问: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田字格的位置、正确的执笔写字姿势、书写整洁等)

2.认一认要求写的六个字:歇、剥、蝴、蝶、株、桩

3.辨别字形,说说笔顺规则。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上黑板范写,大家评议。

6.学生先描再写。

二、阅读欣赏。

1.谈话导入。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一亿多年之久,大约在6500万年前,它们竟神奇地灭绝了。这种生物是什么?

对,恐龙,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自由说一说。

3.读短文,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检查。

(1)分段读短文。

注意纠正字音:沼泽、覆盖、卵生。

积累词语:千奇百怪、庞然大物、望而生畏、展翅高飞。

(2)汇报:说说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

恐龙的种类、大小、食性…….

(3)你还想知道什么?

梳理问题:对于能解决的问题课内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课后查资料解决;有的问题至今无法解决的,激励学生通过学习长大后研究解决。

5.启发质疑。

大约一直到7000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在此后不到500万年之间——也就是6500万年前,它们全部绝灭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等。但任何解释恐龙灭绝的理论,必须能解释当时除恐龙外,其他许多动物种群同时灭绝的原因。恐龙灭亡之谜,至今科学家仍在继续研究中。

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有朝一日,你们中也许会有人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述自己在银行取钱,目睹顾客自觉排队,员工热情耐心地为顾客换零钞的事。

2.学生评议这种社会想象。

3.小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那么相应的人们的文明卫生等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的变化。板书:身边的变化。

二、引导讨论,明确内容。

1.同桌或邻桌互相讨论:你发现了身边的哪些变化?

要求:(1)真实;

(2)具体,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的.语言动作……

2.推荐代表说。

其他学生补充,老师概括板书:

超市:文明购物排队付款

车上:自觉投币主动让座

校园:文明用语环境卫生

书店:爱护书籍文明选购

医院:讲究卫生(病人)态度热情(医生)

…………

3.学生列举这些事例的过程中,有可能谈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但要注意导向。如果没有学生谈到,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并讨论改进方法。

如:菜市场乱丢垃圾乱设摊点

街道张贴广告乱涂乱画

车上不讲究公共卫生

…………

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

(1)加强文明卫生的宣传;

(2)提高人的素质。

4.看到这些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人们的文明卫生习惯正逐渐养成,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布置任务,具体指导。

1.明确任务。

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文明、讲卫生等好习惯在许多地方、许多人身上大量存在,但一些不良习惯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好的典型,我们要及时发现、表扬,不好的问题,我们更要及时发现、改进,所以老师现在布置大家一项社会调查任务,内容是——身边的变化。

2.指导分组。

8人一组,自由组合,老师协调。

推荐负责人,明确其职责。

3.发放调查表,指导填写。

(1)说明:此表为样表,学生可根据实际进行修改,也可根据需要复制多份。一事一份,小组交流后整理一份综合表。

(2)指导填写。

4.强调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加强自我保护;讲文明礼貌,树立红领巾新形象;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及时记录整理资料等。

四、小组讨论,做好调查准备。(调查时间为一周)

附:“身边的变化”社会调查表

组次

负责人

组员

调查内容

记载时间

地点

人物

现象

结论

需改进的方面

收获与思考

第四课时

一、汇报交流。

1.导入。

通过一周的调查,你们一定有了很多新的发现,现在请各小组负责人组织本组成员在小组内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

2.分组整理,选取典型现象准备汇报。

要求:有调查方法、有过程、有自己的思考。

3.汇报交流。

要求:汇报内容各异;汇报人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4.老师小结,引入习作。

二、作文指导。

1.明确习作任务。

结合这次调查活动,整理调查资料,写一篇反映身边变化的习作。

2.比较调查汇报材料与习作的异同。

(1)学生自由说。

(2)老师补充。

同:都是调查所得的亲身体验,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

异:调查材料重现象,重结论,要求多、实;习作重具体场面、过程、细节的描写,如: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心理活动……还重自己的思考,要求细、异,描写仔细,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习作内容。

4.小组内互相说。

5.指名说,大家评议补充。

可以从以下方面评议:

内容恰当,描写具体;观点明确,态度明朗;语言通顺,条理清楚。

6.老师小结。

第五课时

一、当堂习作。

学生当堂习作,老师巡回指导:发现优秀习作,向大家展示学习;发现问题习作,及时给予辅导。

二、修改作文。

1.自读自改;

2.同桌互读互批;

3.个别学生的作文老师面批。

三、誊写上交。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练习六》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辨别形近字的词义和用法;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要求学会鼓励;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装”、“帮”。

二、教学要求:

1、会辨别词义和用法,同时区别形近字。

2、熟记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鼓励。

5、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

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处处留心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小芳正在调查有关噪声的问题,她查到了一段有关噪声的资料。

(2)出示这段语。

(3)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借助工具书,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

(4)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齐读这段话。

(5)在文中画出下题所提到的词语。

二、教学第二部分

1、把这些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

2、首先我们来区别“需要”和“须要”。

(1)读读这两个词语所在句子,并想想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读句子,指名说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比较一下,“需要”和“须要”有什么区别。

(4)“需要”是要求得到,一般与某个事物搭配,而“须要”则是一定要的意思,一般与“干什么”“怎么样”搭配。

(5)你能用这两词语各说一句话吗?

3、利用查工具书理解“频率”“分贝”的意思。

三、教学第三部分

(1)你能帮助小芳编个顺口溜吗?

(2)首先看这四个字,偏旁部首表示什么意思?

(3)读读以前学过的顺口溜,找出其中的规律。

即字的.偏旁与意思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4)试着给其中一个字编顺口溜。

(5)小组合作编顺口溜。

(6)互相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一)教学成语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你理解了哪些成语的意思?

4、这些成语都勾画了什么?

5、做游戏,让一个学生悄悄看一个成语,然后做动作,其他同学猜。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二)、教学古诗《小池》

1、借助工具书及诗集,自学这首诗。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三、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垮、碎、竭”这三个字。

(3)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垮、碎、竭”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左半边都比较小,或半边较宽且高。

(4)教师范写“垮”。提醒学生注意:“提土旁”稍小,偏上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读读书上出现的在三个例子。

(2)怎样鼓励,互相讨论、交流。

(3)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4)分角色扮演。师生共同评议。

3、拓展。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不顺心的事吗?你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2)总结。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第一组是ABB型叠词:油光光香喷喷圆溜溜甜津津

第二组是AAB型叠词:软软的细细的湿湿的青青的

3.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例1:白花花金灿灿

例2:高高的胖胖的

4.选词填空。

白茫茫甜津津灰蒙蒙

()的天空()的葡萄()的雪地

清清的黏黏的韧韧的

()的柳条()的河水()棉花糖

5.你能照样子说吗?

如:胖乎乎的脸蛋黄黄的麦子

二、词语超市(俗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纠正,指导再读。

3.认识俗语: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多是劳动人民从生活经验中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

4.说说你知道(本题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例:敲边鼓

意思: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造句:小林是我的好朋友,很多事情我一出马,他就给我敲边鼓。

5.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三、读读想想。

1.投影出示句子,读一读。

2.说说带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说,老师补充,边读边议,认识关联词语的作用。

“不但……而且……”和“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尽管……还是……”表示转折关系。

3.选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话。

4.你还学过哪些关联词,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四、作业。

搜集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提问: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田字格的位置、正确的执笔写字姿势、书写整洁等)

2.认一认要求写的六个字:歇、剥、蝴、蝶、株、桩

3.辨别字形,说说笔顺规则。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上黑板范写,大家评议。

6.学生先描再写。

二、阅读欣赏。

1.谈话导入。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一亿多年之久,大约在6500万年前,它们竟神奇地灭绝了。这种生物是什么?

对,恐龙,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自由说一说。

3.读短文,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检查。

(1)分段读短文。

注意纠正字音:沼泽、覆盖、卵生。

积累词语:千奇百怪、庞然大物、望而生畏、展翅高飞。

(2)汇报:说说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

恐龙的种类、大小、食性…….

(3)你还想知道什么?

梳理问题:对于能解决的问题课内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课后查资料解决;有的问题至今无法解决的,激励学生通过学习长大后研究解决。

5.启发质疑。

大约一直到7000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在此后不到500万年之间——也就是6500万年前,它们全部绝灭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等。但任何解释恐龙灭绝的理论,必须能解释当时除恐龙外,其他许多动物种群同时灭绝的原因。恐龙灭亡之谜,至今科学家仍在继续研究中。

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有朝一日,你们中也许会有人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述自己在银行取钱,目睹顾客自觉排队,员工热情耐心地为顾客换零钞的事。

2.学生评议这种社会想象。

3.小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那么相应的人们的文明卫生等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的变化。板书:身边的变化。

二、引导讨论,明确内容。

1.同桌或邻桌互相讨论:你发现了身边的哪些变化?

要求:(1)真实;

(2)具体,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的语言动作……

2.推荐代表说。

其他学生补充,老师概括板书:

超市:文明购物排队付款

车上:自觉投币主动让座

校园:文明用语环境卫生

书店:爱护书籍文明选购

医院:讲究卫生(病人)态度热情(医生)

…………

3.学生列举这些事例的过程中,有可能谈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但要注意导向。如果没有学生谈到,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并讨论改进方法。

如:菜市场乱丢垃圾乱设摊点

街道张贴广告乱涂乱画

车上不讲究公共卫生

…………

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

(1)加强文明卫生的宣传;

(2)提高人的素质。

4.看到这些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人们的文明卫生习惯正逐渐养成,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布置任务,具体指导。

1.明确任务。

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文明、讲卫生等好习惯在许多地方、许多人身上大量存在,但一些不良习惯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好的典型,我们要及时发现、表扬,不好的问题,我们更要及时发现、改进,所以老师现在布置大家一项社会调查任务,内容是——身边的变化。

2.指导分组。

8人一组,自由组合,老师协调。

推荐负责人,明确其职责。

3.发放调查表,指导填写。

(1)说明:此表为样表,学生可根据实际进行修改,也可根据需要复制多份。一事一份,小组交流后整理一份综合表。

(2)指导填写。

4.强调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加强自我保护;讲文明礼貌,树立红领巾新形象;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及时记录整理资料等。

四、小组讨论,做好调查准备。(调查时间为一周)

附:“身边的变化”社会调查表

组次

负责人

组员

调查内容

记载时间

地点

人物

现象

结论

需改进的方面

收获与思考

第四课时

一、汇报交流。

1.导入。

通过一周的调查,你们一定有了很多新的发现,现在请各小组负责人组织本组成员在小组内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

2.分组整理,选取典型现象准备汇报。

要求:有调查方法、有过程、有自己的思考。

3.汇报交流。

要求:汇报内容各异;汇报人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4.老师小结,引入习作。

二、作文指导。

1.明确习作任务。

结合这次调查活动,整理调查资料,写一篇反映身边变化的习作。

2.比较调查汇报材料与习作的异同。

(1)学生自由说。

(2)老师补充。

同:都是调查所得的亲身体验,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

异:调查材料重现象,重结论,要求多、实;习作重具体场面、过程、细节的描写,如: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心理活动……还重自己的思考,要求细、异,描写仔细,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习作内容。

4.小组内互相说。

5.指名说,大家评议补充。

可以从以下方面评议:

内容恰当,描写具体;观点明确,态度明朗;语言通顺,条理清楚。

6.老师小结。

第五课时

一、当堂习作。

学生当堂习作,老师巡回指导:发现优秀习作,向大家展示学习;发现问题习作,及时给予辅导。

二、修改作文。

1.自读自改;

2.同桌互读互批;

3.个别学生的作文老师面批。

三、誊写上交。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 篇10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难点: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五)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六)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七)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八)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九)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五、作业:

布置作业: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