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的教学反思(合集5篇)。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山行》的教学反思(合集5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山行》的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六个生字,认识二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这首古诗。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理解本诗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意图。
3.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积累的有关古诗、名句等。
二、小组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1.庐:简陋的房子;姓。(注意里边不是卢)。组词:庐山、庐舍、茅庐。
2.三顾茅庐:1.原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2引申为刚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经验不足。
3.瀑:瀑布、飞瀑。炉:火炉、锅炉、炉子。遥:遥远、摇不可及、遥控。疑:怀疑、疑问、质问。银:银河、银色、白银、银子、银两。
三、小组合作,根据预习资料和书中主力理解诗意。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它山峰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聚伞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得名。
六、古诗大擂台,背一背,看谁会背的李白的诗多。
七、补充《早发白帝城》。
诗意:黎明,为我送行;彩云,笼罩着白帝城。一叶轻快的小舟,会把我带到千里外的江陵,两岸的猿猴,不停啼叫。小舟载着我的欢乐,穿过了,重重高山,重重险峻。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称殿前井内首有白龙跃出,囚自称白帝,称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
八、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山行》的教学反思(篇2)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的教学反思(篇3)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情感倾向。基于这首诗是描写秋景的,课堂上,我立足于让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插图入境悟情,体会诗的意境并达到熟读成诵。
为了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在教学时,我适当进行了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拖腔”的准确运用,每句第四个字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样一指导,就能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这首古诗配有符合诗意的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我让学生说说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都能借助插图和文本语言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山腰间缭绕的白云、隐隐约约的几户人家、满山遍野火红的枫叶,学生脑海中都留有了画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时候语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山行》的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了解诗人:
师:课前,老师叫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大诗人杜牧的资料,现在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
一、初读古诗,临写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1:在山上行走。
生2:走在山路上。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现在这首诗就在你的手中,请拿起笔像大书法家一样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要求: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生临贴抄写,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姿势。)
师:写好了可以轻轻朗读,边读边细细地品味。
(已写好的学生轻轻朗读,其他同学继续书写。)
师出示一学生作品:(实物投影)请大家放下笔,我们来看看,他的字写得又正确又漂亮,多好啊。赶紧检查一下自己,要是有错啊,悄悄地改正。
(生快速检查、改正。)
师对该生说:你的字写得这么棒,我想读起来肯定也不错,请你读一读。
师:恩,读得非常流利,要是再带点韵味就更好了。来,孩子们,拿起你的大作,咱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要读出了诗的感觉,诗的味道来。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伴着悠扬的音乐,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你觉得此时最吸引诗人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再细细地读一读,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先想想诗句的意思,再考虑这个问题。(关闭音乐)
(生自由读诗,并思考。)
2、品读三、四句:
师:你发现了吗,在那么多的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什么?
生1:在这么多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枫树林。
生2:诗人最喜爱的是傍晚的枫林。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课件出示: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
生1:非常艳丽、千姿百态。
生2:是千娇百媚的。
生3:是婀娜多姿的。
师:请连起来说。
生1: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
生2: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
生3: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
生4: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
生5: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那些诗句吗?
生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哦,这是一枝生机勃勃的红杏!还有吗?
(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有一句还和她说的一样呢,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课件回到山行图、诗句)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谁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从“停车”这个词看出诗人对枫树林的喜欢。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哦,他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课件:诗句中的“坐”字变红。)
生:因为。
师:是啊,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
3、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我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这是一种很古朴的美。你怎么知道这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生1:因为那是山路。
师:诗句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
生1: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众生有异议)
师: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在这首诗中为了押韵,我们把它读作“xie”。那这个“斜”是什么意思呢?
生2: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
师:(边作板画边问)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3:我从“寒山”感受到,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
生4:我也从“寒山”感受到,秋天的时候树叶会飘到小路上。
生5:寒山的路上有叶子,马列车从叶子上碾过会有“沙沙”的声音。
生6:我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7:很白很白的。
生8:朦朦胧胧的。
生9:我觉得白云像轻纱一样。
生:我觉得白云很薄很薄。
师:(边画边说)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整体感悟:
师:这些美景还不足以打动诗人的心,真正使诗人停下车来,陶醉其中的是什么呢?
生1:是枫林。
生2:是傍晚的枫林。
师:那么从这个“晚”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天已经很晚了。
师:天已经很晚了,可诗人还……
生1:可诗人还停下车来欣赏,可见枫林是多么的迷人。
生2:这个“晚”是傍晚的意思。枫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
生3:虽然已经是傍晚了,山路是很崎岖的,天暗下来会很难走,可诗人还舍不得走。
师:因为这枫林实是……
生:太美了!
师: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会怎么吟诵这首诗呢?(课件出示整首诗)请先自己试一试,如果能加上表情,动作就更好了。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出示“枫林”贴在黑板上)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谁来试一试。(手拿诗人图片)
生1:让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
生2:让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恩,我明白了,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5、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1:因为那是在秋天,枫叶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生2: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3:霜叶的精神使人敬佩,是一种使人敬佩的美。
生4:枫叶很顽强。
生5:因为霜叶的生命力顽强,所以诗人喜欢它。
三、拓展读诗,延伸
师:你们看,这就是一首好诗啊,寥寥数语,却有景有情,令人回味无穷。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心有所动,情难自抑,也写下了一首红叶诗《和杜录事题红叶》。
课件出示: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师:请大家拿出这首诗,自由地读一读,想想这首诗中的红叶是怎样的?理解时可借助老师送给你们的提示,当然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所用的提示越少,说明你读诗的本领越强。
(生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师巡视指导。)
师:白居易诗中的枫叶美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枫叶的美从第二句诗中体现出来,因为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生2:我觉得“连行排绛帐”给人的感觉也很美。因为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帐子。
生3:我觉得白居易诗中的红叶很美,可以从第三句看出来。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纱巾,一块块地飘呀飘,很美。
生4:这霜叶是在十月里,那时候很冷,它还那么红。
师:在诗人的眼中霜叶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是多么的美丽迷人啊。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句,“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停下竹轿,迎着秋风欣赏这枫林美景的,只有我白居易和杜牧两个人啊。
(读着这句诗,你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吗?)
生1:我觉得杜牧和白居易的关系十分的亲密。
生2:很友好。
生3:好象兄弟一样。
师:可你一定不知道,白居易比杜牧整整大了31岁,而且当时他们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相距千里之遥。是什么使他们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了那么亲密的朋友?
生1:是友谊。
生2:是诗。
生3:是枫叶。
师:是啊,是枫叶,是诗歌,是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的心紧紧的贴在了一起。其实我们也可以和大诗人杜牧交朋友,(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因为当我们走进这美丽的枫林,我们的心中也会涌起一种欣喜,一种感动。请拿起笔把你在枫林中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师:把你看到的美景有感情地告诉大家。
生1:枫叶红极了,似火又非火,令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生2:枫林如火似霞,令人回味、赞叹。
生3:枫叶像烈火一样燃烧着,在夕阳的映衬下,镏金闪闪。
生4:一片片枫林张开了笑脸,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四、总结读诗
师:孩子们,美丽的枫林在你们的笔下有了生命,我觉得此时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站起来,让我们再次尽情的吟诵《山行》。
《山行》的教学反思(篇5)
今天教学《山行》,开始时按课前预设,前两步都很顺利。第一步,出示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看到美丽的枫叶,学生热情一下子就上来,纷纷说“啊,真美啊!”当我问他们:“看了这些枫叶,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的小手举得老高,有的说:“这枫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游,亲自看一看。”有的说:“我想把这些枫做成书签,把它珍藏起来。”有的说:“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第二步,出示诗文,学生自己练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再读出节奏。
但第三步出了问题,按照预设,是出示图片,先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句。图上有什么景物,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学生都能说出来,但是让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没几个人举手了,与第一步让学生说看了枫叶后的感受时的那份兴致、兴趣、热情相比,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放弃原先的预设,耐心地给学生逐字地讲解起来。从“径”的意思到“石径”的意思,从“斜”理解到“远上”的语序,从“生”的“产生”意到诗中的“飘浮”意,最后再让学生将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就这两句诗的意思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分钟,导致后面还有几个教学步骤没有完成。
三年级古诗教学要达到何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