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师资料 >导航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9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推荐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阅读指导课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1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二、考查要点

(1)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及阐释。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准确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

(3)能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4)能够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阅读对文章的观点、说明对象等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5)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科技说明文阅读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考查的角度是语言信息和图表信息的捕捉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明确考查对象和要求,便于我们复习备考。

三、命题规律

说明文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命题者在设计错误题肢时,往往有以下几种思路:

(1)偷换概念。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2)有意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

(3)从发展规律看,有意混淆或然、必然的情况。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4)就时态而言,有意混淆已然、未然的情况。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5)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6)因果颠倒或强拉因果。即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或给无因果关系的二者建立因果关系。

(7)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8)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9)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

四、解题指导

(1)、整体感知材料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为的是对阅读材料内容作基本把握。力求能初步的概括主旨、辨识行文思路,并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对理解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行文特点、重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加深对阅读材料中各个具体或局部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能全面、准确地回答所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应是科技类阅读材料应试阅读的正确程序,也体现了阅

读过程的一般规律。中考科技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②、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

③、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目的性和针对性。

(2)、筛选整合信息

当然,信息材料的筛选、整合以符合试题要求为原则。信息的筛选、整合,是阅读过程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筛选、整合重要信息涉及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更关涉到筛选的目的、意图。筛选和整合信息要注童如下几点:

①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

②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归纳、整合应从该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

③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

(3)、借助逻辑知识

科技说明文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借助逻辑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文意。

①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②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一般有如下关系:统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③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3)借助语法知识

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的实际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语意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搭配是否恰当、感情色彩是否合乎要求等等,都可以用来辅助阅读。

五、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粗读文章

1.审题

2.理清思路,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精读文章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2.理清说明顺序,找到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依据

3.分析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

4.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第三步:

回答文后的问题,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

试题举例:

深圳南山区:

16.鸟能教给人哪些“本领”?阅读文段后,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17.选文除了鸟之外,还谈到了大自然的哪些“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18.据电视台近日报道,我空军某部研究云和闪电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为我军战机披上“战袍”的成果。请结合选文进行联想,说说这里的“战袍”会有什么作用?读了本文和电视台的报道,你获得了哪些启迪?(4分)

答案:

16.(2分)看鸟能识天气、知季节变化(或“看鸟识气候”亦可)

17.(3分)星、云;作用:航海时辨别方向、飞行时避免雷电

第一问1分;第二问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18.(4分)保护飞机,避免雷击(1分)启迪(3分):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要善于从自然现象中受到有益于生活的启迪,科学需要不断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发明和创造。

第二问开放性较强,鼓励发表个人独特见解,酌情给分。

山东省青岛市:

气候的威力(节选)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

8.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9.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10.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11.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12.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答案:

8、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2

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略)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 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2、运用正确有效的阅读技巧分析文本。

3、掌握作者通过日常生活描写来展现拉丁美洲宏大历史的构思技巧。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运用正确有效的阅读技巧分析文本。

学习难点:掌握作者通过日常生活描写来展现拉丁美洲宏大历史的构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同学们好,拉丁美洲文学做为外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种类,随着近百年来拉丁美洲的沧桑巨变越来越受到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其中,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著《百年孤独》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内容就是这本名著的节选部分。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xx)是20世纪哥伦比亚享有盛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和记者,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是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2、作品简介

《百年孤独》写的是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作品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深刻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3、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百年孤独》的主要写作风格。它的特点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这种风格的作品常常通过塑造非常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写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运用奇异多彩的表现手法,将现实和非现实融为一体,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区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使人从审美中获得一种极其强烈的既荒诞又真实的感觉。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近百年来拉丁美洲大地的社会生活中,感受拉丁美洲各民族的百年沧桑巨变,感受其中千姿百态的民族特点,从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能够让学生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提升鉴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三、学习活动

(一)掌握基础、初识文章

详见知识要点。

(二)概述前文、引出后文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带领一群年轻人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建立了小村庄马孔多。马孔多交通闭塞,只有一群吉卜赛人偶尔来访,带来被村里人看做魔法的磁铁、望远镜、冰块等新鲜事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老人梅尔吉亚德斯结为好友,埋头钻研炼金术,却一无所获。他想寻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败告终,反而是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时,无意中发现了邻近的城镇。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三)总结情节、介绍手法

1、借助文眼、理清内容

①新商道的开辟,使得马孔多与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外界的新鲜事物不断进入马孔多。

②丽贝卡带着父母的骨殖从遥远的马纳乌雷辛苦跋涉到来之后出现了各种怪异行为。

③马孔多小镇的居民染上了失眠症。

2、掌握手法、赏析魔幻

本文的“魔幻”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孤僻怪异的神奇人物。

②错综曲折的离奇故事。

③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④绮丽诡异的语言特征。

总之,在全文中,对话、回忆、梦魇、联想、神话、预言无处不在,时空轮回徘徊,生死界限、人鬼界限全被打破,营造出一股神秘诡异的奇特氛围。

3、抽丝剥茧、剖析现实

①文章的主要情节涉及到哪几个要点?

音乐钟进入了马孔多人的生活。丽贝卡的言语沟通过程。马孔多人忘记了事物的名称。

②情节要点含有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时间和语言。

③音乐钟代替了群鸟报时意味着什么?

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钟表式的时间能够创造平等、法治和有序,可以带来整齐规训,但也可以带来异化。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更容易成为一种权力。谁控制了时间的体系、时间的象征和时间的解释,谁就控制了社会生活。当钟表式的时间随着外来文明的进驻渗透到马孔多镇人们的生活习惯上时,也意味着这里的人们在慢慢被现代文明生活的权力所控制。

时间加速之后,人们处于“时间饥饿”状态中,只拥有时间没有拥有生活,当客观时间已经很充足时,人们的注意力还在钟表所代表的时间上,在无所事事中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除了时间,人们已经很少关注其他的事情了。

文中描写音乐钟的那段文字,就是统一、整严、标准化的现代工业文明渗透的痕迹,用“音乐钟”代替“群鸟”便是机械时间(现代时间)代替了自然时间(传统时间)的典型的形象化表现。当地人的时间标准已经被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时间标准殖民化。

④丽贝卡来马孔多后的语言交流情况意味着什么?

这一点要结合着马孔多人得了失眠症忘记了事物的名称这个现象一起分析。

结构主义语言学把人类的语言定义为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分为“能指”和“所指”,语音和字形就是能指,意义是所指。举一个例子,gou这个声音是能指,gou这个读音所代表的动物就是所指。在“能指”和“所指”中,“所指”即意义更加重要,可是当“能指”都被马孔多人遗忘掉的话,“所指”代表的意义就更无从说起。

萨丕尔—沃尔夫语言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它还会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最后决定我们的文化,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同的语言,就会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有不同的社会。

马孔多人忘记的名称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维持基本生活的最基础性的事物,这样的事物的能指都可以遗忘,足以证明失眠症的危害极大。而语言被遗忘后,语言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义就会消亡。丽贝卡的焦虑和抗拒也隐含着这层意义。

⑤文中情节所涉及的语言问题还说明了什么?

这一点主要通过丽贝卡的语言沟通的过程来体现。丽贝卡一开始不与人交流,意味着不愿意跟别人有语言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融合。这就是语言缺失造成的。所以丽贝卡一直用吃土的怪癖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并以此来缓解自己不合群的孤独的焦虑感。

但是丽贝卡最后还是跟家人交流沟通了,但是过程繁复,手段骇人。。经过这场语言同化的过程,丽贝卡之所以说殖民地语言说得跟印第安土语一样流利,我们都清楚,是毒打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这段描写事实上表现的是拉丁美洲人民是如何被外来语言殖民的具体过程。

福柯提出,群体的话语实践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权力实践的方式,话语的实现同时也是权力的实现,因为权力与欲望始终围绕着言语的合法性展开斗争。

拉丁美洲是一个混合文化的地域,在“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尚未成长为稳定文化系统的情况下,已经发展成熟的欧洲天主教信仰以改头换面的施予者姿态强行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截断了土著文化正常的对自我身份确定性的过程。

在推行主流价值观的时候,殖民者的语言对殖民地文化和语言进行的播撒和渗透,这使得被殖民地的土著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话语方式来确认自我的身份,在一种扭曲的文化氛围中,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民过程。

在丽贝卡来之前,课文中提到“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顽固地不肯说卡斯蒂利亚语,而只说瓜希拉土语。”所谓的“顽固”,其实是当地人的原始心态和语言表征尚没有外来文明侵袭的保留,但是在乌尔苏拉的心目中,“顽固”地说本地方言并不是一种让她安心的.现象。所以,乌尔苏拉会通过希望儿女们都说卡斯蒂利亚语来获得某种安全感,而不说这种语言的丽贝卡先是被认为是疯掉,后来直接被毒打。在这个事件中,拉丁美洲的原始语言如何被侵略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消亡,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个细节,照看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的保姆是只说古印第安语的比西塔西翁。她的哥哥卡塔乌雷看见丽贝卡语言被同化即罹患失眠症的表现后,第二天跑得无影无踪,他们是印第安古老王国的王子和公主,离乡背井,屈居人下就是为了保有自己的语言和背后仅存的对已消亡的历史的回忆,当失眠症在闭塞落后的马孔多蔓延时,意味着外来文明入侵的触角已经布满了拉丁美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4、深入赏析、评价反馈

马尔克斯通过描写统一使用音乐钟和遗忘语言这样的生活细节是想表现拉丁美洲什么样的宏大历史呢?

实际上,我们不难得出,马尔克斯写这个片段,正是要提醒自己的民族: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正在被大家忘记,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和对历史的反思。

事实上,这些细节象征了拉丁美洲十六世纪以后的文化变迁。无论是时间因素还是语言因素,最后都指向了欧洲殖民者染指拉丁美洲并用特定的技术权力和话语权力促使了拉丁美洲传统民族性的消亡。虽然,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现代社会的可量化、可计算的客观化影响,但是同时也在强力推行现代文明和自己的民族文化时摧毁了拉丁美洲本土的多样化文明。拉丁美洲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殖民者的禁锢,使他们在思想上对西方殖民者绝对服从。整个拉美民族都在孤独的包围中,人们通过掩耳盗铃般的失忆和遗忘避免体会真实彻底的孤独,重复的行为、集体的失眠症和健忘症等是这种孤独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借着这篇选文,想帮大家捋清了《百年孤独》这本名著的一个核心思想——摆脱殖民统治,自己掌控自己民族未来的命运十分重要,发生在拉丁美洲土地上的悲剧告诉我们,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保有对自己民族语言、思维和文化的主动权,这样,才不会屈居于西方话语中,失去我们东方式的民族特色和韵味。

五、课后作业

(一)思考作业:

1、如果马孔多没有开通商道,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马孔多百年孤独的问题呢?

2、请同学们复习《齐桓晋文之事》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句话,将两篇文章对照分析,思考一下我们中华民族会不会产生拉丁美洲式的孤独呢?

以上问题请同学们任选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二)拓展阅读:

《红高粱》(莫言)、《危地马拉传说》(阿斯图里亚斯)、《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六、板书设计

时间技术权力

思想文化被殖民

语言话语权力

避免体会真实彻底的孤独失忆、遗忘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点设置及常见题型

2、分析学生实用文阅读答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

3、结合文本掌握答题要领,提高答题得分率

【教学重点】

掌握答题要领,重点突破,提高答题得分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介绍

实用文文本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四类,考查的能力方面分别是:

1、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常见的题型及答题注意要点

1、常见题型:

(1)鉴赏文体表现手法及作用

(2)分析词语或句子含义,概括内容要点或中心思想

(3)评价文章的主要观点

(4)探究本中的疑点和难点,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的深层意蕴

2、答题注意要点:

(1)关注答题范围提示语:①内向型②外联型③内外结合型

(2)关注答题规范提示语

三、答题常见错误类型及纠正

1、脱离文本、机械答题

此类错误常出现在鉴赏文体表现手法及作用的题型上,学生答题只是将理论机械地套入,忽略了具体文本的具体特点。

2、未能整合、大段摘抄

此类错误常出现在概括内容要点,筛选文中信息的题型上。

3、片面理解,草率答题

此类错误常出现在分析词语或句子含义,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四:小结

1、审清题干

2、会用技巧

3、规范答题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学习)目标

1.学习介绍科学发现过程和成果、展现科学研究艰辛与乐趣的知识性读物,感受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掌握知识性读物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4.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创新”。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介绍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发现,属于知识性读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这一任务群中对“知识性读物”提出的要求:“自主选择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

教材单元导语:“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间接”

教材中明确给出的四个“单元学习任务”。

二、教学(学习)重点

1.通过多篇精读,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艰辛经历。

2.能发现、探究学习生活中的现象,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说明事理,完成一篇研究性说明文。

3.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熟知的生活语言、知识、事件阐释见解,初步建构用以输出创造性思维的语言形式。

同教学(学习)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为:

1.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2.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解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4.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间接,学写事理说明文。

本单元的写作任务为“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三、教学(学习)难点

1.领悟语文知识与科技知识的有机衔接机制,进而形成语文素养。

2.落实本单元“人文主题”的目标与任务;把人文主题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同教学(学习)目标。但要着重考虑高一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情况和四篇文章的相同及相异的特点。

四、教法与学法

1.任务单导读法。

2.自主阅读、创作法。

3.小组合作探究法。

4.比较阅读法。

具体建议:

1.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介绍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发现,或是介绍性较强的科普文章,或是浅显的学术论文属于知识性读物,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丰富自己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2.《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或叙述科学研究的艰辛过程,展现创新意识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或叙述自己的教育历程以及走上科研道路的经过,都表现了科学家探求真知的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学习这两篇文章,要了解其中的科学事实与科学道理,透过平实而严谨的文字感受作者的科学精神,激发为人类幸福探索自然、探求新知的使命感。

3.《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有比较浓厚的学术色彩。文章条分缕析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表现出这些特征的.原因,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大价值,语言平实,表达准确,逻辑清晰。学习时,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深化对中国建筑的认识,从而自觉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4.《说“木叶”》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文章分析细密,举证丰富,充满了浓厚的诗意,是一篇优美的文学论文。学习时,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独特的学术风格。另外,本文有较明显的个人色彩,对此文的结论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异议。

5.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题。如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等。另外,“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任务,在日常生活中要对事物事理有深刻的认识、深入的研究,才能对其加以准确清晰的说明。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学习要求”的有关要求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教学”部分的相关阐述。

五、教学(学习)课时数

共9课时

落实立足文本,以“学习任务群”学习的学习方式,紧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遵循阅读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开展系列教学(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环节(一):课前任务设计,1课时

第1课时

一、了解和阅读相关资料

1.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

2.请查找什么叫概念、术语,并了解其在学术性文章中的作用。

二、结合相关资料,阅读本单元四篇文章,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任务单一(作者信息任务单):

任务单二(思辨性阅读任务单):

让学生了解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导、诱发学生可能对科学产生的兴趣和关注。了解本单元四位作者及其研究成就,为本单元学习做好知识、认知、心理和思考的准备。

环节(二):读书交流分享会(分小组完成)(2课时)

第1课时

初读文章,厘清思路与结构。

1.梳理四篇文章的篇章结构(行文思路思维导图)。

2.小组间展示评比。

1.阅读文章,调动积累,把握知识性读物的特点。

2.概括内容,理出知识性读物的行文思路。

第2课时

精读文章,探究特色。

1.探究知识性说明文章的写作特色,完成下表:

2.结合任一文章的写作特色,总结成100字的评论,小组间交流分享。

环节(三):研读与揣摩(2课时)

第4-5课时

研读文章,揣摩概念与逻辑。

任务: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两文,理出文中涉及的概念,并思考概念间的关系。

小组活动一:理解概念的含义

找出四篇文章的核心概念,并以举例的方式讲解概念的含义。

小组活动二: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小组讨论,任选一篇用思维导图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

小组活动三:深化学习

1.“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2.阅读《说“木叶”》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表格。

小组活动二: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小组讨论,任选一篇用思维导图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

小组活动三:深化学习

1.“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2.阅读《说“木叶”》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表格。

1.研读文本,理解“文法”“词汇”“木叶”“落木”“暗示性”“颜色性”等概念的内涵。

2.借助思维导图,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

环节(四):分析与总结,探究语言与思维(1课时)

第6课时

活动一:感受文本语言

1.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知识性读物的语言特点。

在第一阶段,我搜集了20xx个药方,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药方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2.以《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段为例,分析知识性读物的语言特点。请从文中再举一例。

活动二:比较阅读感受文本特点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是学术性作品,又是极平易的科普作品,作为科普文,这两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2.同为偏重人文学科的学术性作品,《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这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各自的特点。请阅读两篇文章,加以比较。

活动三:概括与交流:这些学者的思维有何特点?

1.从屠呦呦的文字表述中,去判断在青蒿素“发现、提纯、推广、发展”的过程中,哪一步最为关键。

2.研读“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一部分,分析屠呦呦团队突破科研瓶颈的关键因素。

3.完成下列表格。

1.品读语句,在比较中领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2.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

环节(五):启发与思考,思考价值与自我发现(1课时)

第7课时

结合第四环节的人物与重要事件的表格,分组交流:

1.本单元的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素质。

2.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谈你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2.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借鉴课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环节(六):写作与交流清晰地说明事理(2课时)

第8-9课时

一、提前布置任务:

“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交流修改。交流时,要注意了解同学能否明了你要说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与误解,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交流后,可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清楚明晰。

(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在实验室中做科学实验,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帮助别人是提高自己最有效的途径”。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二、交流、展示与点评

三、班刊编辑

教师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